生活在廈門的鄭凡,是一名互聯網交互設計師。兩年前,他從校園離開的第一天,就期待著擁有自己的第一輛車。
在人生第一輛車的選擇過程中,鄭凡對汽車的智能電動化變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亞迪、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能源車企均在他的關注清單中。
談及其購車標準時,鄭凡對億歐汽車說道:“如果車輛的智能駕駛能力都差不多,(我)就主要看智能座艙了?!?/p>
汽車智能的“小驚喜”
智能駕駛走向高階,路途坎坷,若要上車,只能先從低階輔助駕駛開始,這也導致了在同價位的車型之間,智能駕駛的能力難以形成差異化。
車企想從智能化的層面更多地激發用戶的購車需求,智能座艙成了絕佳的渠道。
身為設計師的鄭凡,對汽車座艙的交互尤為關注,他跟億歐汽車吐槽某些“大品牌”汽車的交互不值那個價,也會為一些車型的設計小細節感到驚喜。
近期上市的蔚來ES7和理想L9,鄭凡都有關注。
智能座艙在不同品牌的車型上區別很大,這一點在蔚來ES7和理想L9上表現得很明顯。
蔚來ES7作為蔚來NT2.0平臺的首款SUV車型,其座艙智能化水平與老款的886已經產生明顯的代差。蔚來提出了“用科技定義舒適”的理念,將車作為“第二起居室”,定義為生活的延伸。
ES7標榜大五座SUV,全系標配Pano-Cinema全景數字座艙,其中包含20路輸出,功率1000W的23個揚聲器,還擁有HUD、專屬香氛系統、256色氛圍燈、7.1.4杜比沉浸聲以及AR/VR虛擬現實技術。
理想L9則是擁有兩個無縫連接的15.7英寸的3K車規級OLED屏幕,其利用超大尺寸的W-HUD抬頭顯示,及方向盤上的迷你交互屏來取代傳統儀表盤。
在交互模式上,理想L9首次采用了TOF立體3D攝像頭,后排乘客可以通過手勢與娛樂屏進行交互。
鄭凡認為理想L9給他帶來了驚喜,驚喜不在于其搭載了多少新技術,而在于這些技術融合得比較自然,不像是生硬的堆砌。
“用得上的,就是好功能”
智能座艙給了車企很大的創新空間,但也帶來了一定的混亂,只有少部分智能座艙的作品可以稱為“藝術品”。
億歐智庫在《2021中國汽車座艙智能化發展市場需求研究報告》中,將OTA、中控彩屏、智能語音等技術視為智能座艙的必備功能,搭載多模態交互和HUD則被看做是高階智能座艙的象征之一。
在2022年上市的多款全新車型中,智能語音、OTA等功能在不同價格車型之間已全面普及,HUD和多模態交互則因為其上車成本高昂和技術實現難度較大等原因無法全面上車。億歐智庫預測2022年中國汽車前裝HUD搭載率僅為9.5%。
在不同價格區間的產品中,車企盡可能地加入自家的小心思,打造出差異化。
諸如smart精靈#1的“smart靈感星球”智能人機交互系統、摩卡DHT-PHEV的天穹互聯中控設計語言和AR-HUD、問界M5的HarmonyOS智能座艙等,即使是10萬級的驅逐艦05,也標配了DiLink智能語音交互系統、12.8英寸8核自適應旋轉懸浮Pad,以及在內飾上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
雖在諸多車型的智能座艙中也出現了一些看起來很雞肋的功能,但整體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車企和用戶是相互成全的,車企之間對智能座艙產生的自發性“內卷”,無疑將促進汽車智能化技術的蓬勃發展。
鄭凡不覺得現在的智能座艙功能只是盲目的堆砌,“有些功能可能一年都用不到一次,但當車主有需要的時候,它能夠存在,這就是好功能?!?/p>
科大訊飛智能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馬桂林曾在接受億歐汽車采訪時表示,智能座艙是一個新事物,一定會出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最后會發展成怎樣的形態,仍是未知?!半m免不了出現堆砌的現象,但這是一個自然整合和淘汰的過程?!?/p>
現在車企和用戶對于智能座艙的想象力并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待到L4級別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普及,駕駛員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車企才能更好地做文章。
對鄭凡而言,汽車的智能化水平是其主要購車標準。
“蔚來、理想,我現在也只是想想而已,買不起……”在采訪的最后,鄭凡笑了笑。
汽車智能化不可一蹴而就,激進不代表先進,過于追求舒適感可能帶來的對安全性的反噬,這也是車企必須重視的問題。
“只有交互智能,才是真智能”
辭去國企穩定的工作,李奇以創業者的身份在浙江義烏開啟了新一輪的闖蕩。
一輛用于送貨的五菱和一輛用于生活的馬自達,陪他度過了大部分的時光。
李奇的大學專業與汽車交通相關,雖并未從事與汽車相關的工作,但也會關注汽車領域的動態。
“現在智能汽車的很多功能都需要用戶分心去操作,很多新功能在車型不同的情況下,實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崩钇嫱虏鄣?,“我覺得語音控制非常重要,實現交互的智能才是真智能?!?/p>
智能語音被認為是解決駕駛分心問題的主要方案之一。
隨著語音技術的快速發展,主流語音識別模型已經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主導,語音識別的準確率逐漸提高。
根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22中國汽車智能化功能模塊系列研究-語音交互篇》數據,中國語音識別準確率已經從2011年的60%增長至2021年的98%。
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是智能語音市場規模的提升。
據億歐智庫調研,2021年中國新發布乘用車(含改款)座艙語音交互功能滲透率已達到86%。2021年中國語音交互乘用車端市場規模為22.2億元,億歐智庫預測2022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25.1億元。
除語音交互外,視覺、觸覺、手勢等多樣化的交互形式逐漸開始上車,諸如理想的手勢交互方案等。
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汽車智能化技術發展的基礎,首先是不影響駕駛安全?!崩钇嫣寡?。
對李奇來說,大部分的用車還是那輛五菱,扎實耐用是他對汽車最根本的需求。
這并不妨礙他對汽車智能化體驗的憧憬。
他跟億歐汽車特別強調,車企一定要加強與手機的連接。
他很看好汽車的改變,只有安全,是他認為車企不可逾越的一道底線。
基于視覺方案的駕駛員監控系統(DMS)對駕駛安全的作用日益凸顯。
據億歐智庫統計,2021年中國公路交通事故原因中,疲勞駕駛、駕駛分神、激進駕駛等原因占比達37%。
DMS的核心功能為疲勞監測、分心監測和危險行為監測,其逐漸成為座艙智能化的核心體現。
DMS還可以升級為OMS——車內人員監控系統。攝像頭不僅可以對駕駛員的狀態進行跟蹤,還可以對后排乘客也進行跟蹤,以滿足相關的乘車需求。
6月7日,高通技術公司宣布與博泰車聯網在汽車智能座艙領域進行合作。此前,博泰車聯網的智能座艙系統在人臉識別、DMS、OMS等領域已擁有端到端的多模態交互能力。
基于第四代驍龍座艙平臺,高通與博泰車聯網將進一步圍繞整車智能化、駕艙一體以及基于中央控制器的多域融合等領域擴展合作并開發解決方案。
去年9月,MINIEYE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MINIEYE I-CS(In-Cabin Sensing)座艙感知量產方案。該方案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與人工智能打造,已包含駕駛員監測系統(DMS)、乘客監測系統(OMS)、物體識別與人車交互系統等功能。
MINIEYE創始人兼CEO劉國清表示,隨著汽車智能化的提升,用戶使用座艙的時間也會顯著提升。在此趨勢下,MINIEYE非??春闷囎搩鹊囊恍┲悄芑夹g的發展。MINIEYE也已形成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格局。
為了尋找更多的可能性,李奇選擇離開國企,對未來的生活,李奇也充滿了熱情和勇氣。
大膽地憧憬,小心地活著,這是無數普通人的常態。
怡利電子董事長陳錫勛曾向億歐汽車直言,過去車輛追求極度安全,車廠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要求非常嚴格,現在這種觀念有所松動。
怡利電子主攻的HUD產品對汽車安全性的提升也起著重要作用,只是因為成本、結構等問題,還未大規模上車。
汽車電動化,帶來造車門檻的降低,諸多新造車勢力的底蘊不足,由此帶來的品控問題時有發生。
在此趨勢下,催生出來的數據安全等多樣安全需求逐漸體現,汽車系統性安全的課題逐漸擴大范圍。
值得欣慰的是,車企仍把安全性放在醒目的位置,從未因對科技感、舒適度的追求,而放低安全標準。
放不下的“燃油車情懷”
家在廣東的劉云,是一位常年在外奔波的業務經理。因工作需要,他每天都要開車出行。
公司、客戶或者自己的汽車,從拉貨車到高檔豪車,從燃油車到新能源等形形色色的車輛,劉云都接觸過,不過他往往扮演的是駕駛員的角色。
“娛樂屬于乘客,不屬于駕駛員?!瘪{車對于劉云而言,并沒有太多的樂趣,大多時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停車場或等客戶的間隙,能在音樂的環繞下小憩一二,這對劉云來說已是一種享受。
劉云自己開的是雅閣,這原本是他父親的車,交到劉云手中沒多久。
如同從父輩手中接過了生活的擔子,劉云也理解了父輩對于傳統車型的部分看法。
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電動車,讓用戶對汽車科技感產生了重視。
劉云對傳統燃油車卻保留著一份情懷。
“發動機的轟鳴聲,有時比電機聲音聽著更容易刺激腎上腺素?!眲⒃铺寡?。
這種情懷虛無縹緲,卻又真實存在。
諸如科大訊飛等企業,在座艙智能音效方面做出努力,在電動車上模擬出燃油車的發動機聲浪,也是為了滿足部分消費者對于這方面的需求。
“假的終究比不上真的,但有總比沒有好?!眲⒃圃u價道。
對劉云而言,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是可見的,但不全是好的一面,諸如觸控對按鍵的取代就讓他很不習慣。
他告訴億歐汽車,像手機按鍵被觸控屏取代一樣,汽車按鍵逐漸減少也是大勢所趨,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爸徊贿^某些座艙變革帶來的陣痛,只能由部分消費者來承擔?!?/p>
劉云認為,一下子把實體按鍵全部“打入天牢”也是不現實的,實體按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虛擬按鍵誤觸、反饋弱等問題仍然存在,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通過虛擬按鍵來進行盲操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針對這一點,車企正在智能觸控與實體按鍵中間尋求平衡。
奧迪曾公開表示,他們未來的汽車產品將繼續配備一些實體的按鈕開關。
用戶成就車企,車企也需要順應用戶的想法,主動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觸控取代按鍵、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是大勢所在,時代的變革會帶來陣痛期,但車企正在用“不同色彩的橡皮泥”,捏出打動用戶的“作品”。
結語
智能座艙是一鍋大雜燴,車企要做出好味道并不容易。
汽車智能座艙有錢才有體驗的魔咒逐漸被打破,諸如HUD等關鍵功能,價格逐漸下探,但距離全面普及,仍需一段路程。
在有限的價格區間內,汽車需回歸用戶需求的本質,吸取大多數人的建議,也要聽見少數人的聲音,這對車企來說,同樣重要。
畢竟汽車,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并非玩具,而是生活的伙伴和生存的工具,是圍城之下得以喘息的一處空隙。
注:文中鄭凡、劉云、李奇為化名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路特斯“Type132”正式定名ELETRE,即將于3月29亮相